重庆铭博医院中医科指出:湿气重是中医理论中的常见体质状态,南方人湿气重主要与气候潮湿、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,湿气重的表现主要有头身困重、舌苔厚腻、大便黏滞等。湿气重可能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、过量食用生冷油腻食物、脾胃功能失调、缺乏运动、先天体质偏湿等因素有关,可通过调整饮食、加强运动、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。
1、气候潮湿
南方地区气候多雨潮湿,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,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,外湿容易侵入人体。外湿侵袭肌表可导致头重如裹、肢体酸困,滞留关节可能引发关节沉重疼痛。居住环境可安装除湿设备,避免衣物未干透直接穿着,阴雨天减少外出淋雨。
2、饮食因素
南方饮食偏嗜生冷海鲜、甜腻糕点及腌制食品,这些食物易损伤脾胃运化功能。脾虚湿困时会出现食欲减退、饭后腹胀,舌体胖大齿痕明显。日常应减少冰镇饮品摄入,增加山药、薏苡仁等健脾食材,烹调时适量加入生姜、陈皮等温中化湿调料。
3、脾胃虚弱
脾胃为运化水湿的重要脏器,长期熬夜、思虑过度会削弱脾胃功能。脾失健运时可见大便溏软粘马桶,女性白带量多质稠。可遵医嘱使用参苓白术颗粒、香砂六君丸等中成药,配合艾灸足三里穴位改善消化功能。
4、缺乏运动
久坐少动会减弱阳气升发,影响水液代谢。气化不利时可能出现面部油腻、头发容易出油,午后下肢浮肿。建议每日进行八段锦、快走等温和运动,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避免湿衣贴身。
5、体质因素
部分人群先天脾肾阳虚,水湿代谢能力较弱。这类体质往往伴有畏寒肢冷、夜尿频多,湿疹反复发作。中医辨证后可选用真武汤加减方剂,冬季可用艾叶、花椒煮水泡脚,日常注意腰腹部保暖。
湿气重人群应保持居所通风干燥,选择透气性好的棉麻衣物,每周用赤小豆、茯苓等食材煲祛湿汤饮。出现持续口苦口黏、关节肿胀时需就医排查风湿性疾病,避免自行服用利尿药物。湿热体质者夏季可适量饮用绿豆汤,但不可过度祛湿以免损伤正气,运动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电解质水分。